阿戈尔海外勘探 阿戈尔海外勘探 关注:597 内容:242

【考据】【方丈】从现役僧侣的角度来看《画中人》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阿戈尔海外勘探
    • ★注册博士
      【考据】【方丈】从现役僧侣的角度来看《画中人》

      原作:シキネ(shikine)
      授权:泉崎用
      翻译:泉崎用、三日月(榛白组)、晓月(榛白组)


      注意】该考察为非官方制作,仅仅是个人的见解和推测,该考察还包含一部分剧透元素。基于到20218月时所了解的情报所写,根据之后官方的实装,也可能会出现与该考察相差甚远的设定,还请悉知


      画中之人————画中人,究竟是真是假呢?

      明日方舟的世界里铺陈着各色各样的境界线,它向读者的心灵诉说着在这些线上产生碰撞的人们的思念和思想

      感染者的划分、萨卡兹的民族歧视、以乌萨斯为首的纷争不断的国境。有时、通过直接与玩家对话的演出,更是模糊了现实与架空世界的边界线

      作品以架空世界为框架——打破了舞台和观众席之间的墙壁,将原本没有任何交集的现实世界的玩家带入架空世界。这一表现手法被称作“元小说(后设小说)”,而这也正是Hypergryph(鹰角网络)所擅长的一部分

      这次活动的焦点,便是“绘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线

      受年委托的炎熔一行人,迷失在不可思议的水墨画世界之中,目睹了许多脱离世间常理的光景

      也邂逅了在画中之人

      《画中人》将传统的中国的世界观以插画、音乐、剧情的方式表现,与之一同还有在悠久漫长的历史之中扎根生长的道教与佛教此类思想,是相当有趣的活动
      与正值新年、人人都穿上新衣并送上彼此的新年祝福的时期不同,《画中人》则是在日本供奉祖先的传统佛教活动“盂兰盆节”中举行活动。


      笔者作为禅宗僧侣,在大本山安居(住与此处修行)并允许在盆盂兰节回家休息时,将自身《画中人》中所感受到的一部分要素所写下来,并整理成了这篇文章

      画中人的世界观

      【考据】【方丈】从现役僧侣的角度来看《画中人》
      话说,那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喜画爱画。大炎江山万里,风光无限。奇人妙事,数不胜数。
      却要说有一人,一笔涂尽人间事。见过沧海桑田,望过白日升烟。
      走过拙山枯水,笑过月隐晦明
      ——明日方舟《画中人》PV



      这次的活动以中国为原型的炎国作为舞台,对水墨画的绘制毫不吝啬,用尽笔墨,也从这瞥见了制作组为这此活动所学的中国传统绘画的认真

      水墨画是形成于唐代的墨画的代表性画法。由毛笔产生的浓淡、明暗的差别,使简朴而又缜密且细腻的表现成为可能。所画出来的并非皆能看到的风景,而是为了避免浪费,用朴素和自然所产生的静寂与深邃、有力地抓住了看客的心。

      此外,在山水画中所描绘的山岳河水之景,在实际上是要比现实的风景来得更加雄大、幽邃、优雅。在此引用揭示山水画特征的一言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即作者所处的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这便是给山水画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的唐代画家“张璪”之言

      艺术作品不仅真实描绘了作者自己与对象物即大自然接触时观察到的事物;更将因这个对象而被诱发出,针对这些事物产生出的来自作者个人视角的感动以及解读等这些精神层面上的内容相交融,来完成真正的“美”。山水画就有如此乐趣

      和张璪在同一时代有所名气的画家“毕宏”,听到上述一言后,便停笔弃画,不知往何去

      《画中人》中,也有受过一笔便能画出森罗万象的画家的指导,但后来却弃笔且再也没有拿起过的人——黎。在与夕再会的最后,她想起了因天灾而被毁的故乡



      黎:你能帮我,画出那婆山镇吗?
      WR-ST-3 一问之答


      这次活动的舞台,便是由这二人的对话而来


      婆山镇的钟

      剧情之中,作为异形“魍魉”袭击村子的信号,钟也屡次登场

      在禅宗修行生活中,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

      云水(修行僧)们开始修行生活时,最初被分配到的是名为钟司寮(又名看读寮)的房舍,即敲钟的负责人

      修行僧们的一天,都伴随着钟声或是鼓声这类度过。伴振铃(闹钟)而起,随止静·开静(坐禅的开始与结束之钟声)在寂静中一心于坐,于大堂之钟声行早课·晚课(工作、诵经),听飯台雲版之声作食事,作務之鼓声后于山内(寺庙的范围内)扫除,闻日暮之昏鼓昏鐘之声,同开枕钟之声而眠

      这些钟声但凡少上一个都会打乱日程,引发大乱

      而《画中人》之钟,钟声则作为墨魉出没和袭击结束的信号。而钟声未响起的始末也如读者们所熟知的那般


      【考据】【方丈】从现役僧侣的角度来看《画中人》

      嵯峨起初觉得敲钟的这一角色相当适合自己,但当她明白在画中的世界,“重置”之后也仍有人能“替”她敲钟,便落得遗憾

      围绕着敲钟的这一连串故事。嵯峨认为即便自身在这一世界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那也不过是顺从造物主之意而前来替代其他的角色罢了,后得出了不能太过执着于此的教训。以旁观者来看,嵯峨这样的思考又是否过虑呢


      红楼梦、明镜止水。嵯峨所到达的一个境界


      回想一下剧情,便觉嵯峨是个非常不同寻常的人物。即便罗德岛在怀揣着使命感而进行活动时,炎熔在讨伐墨魉时也会对源石技艺的掌控失去些许耐心。但嵯峨却能在这画中不忘初心地度过了“10年”

      这份纯真的心灵打动了黎,于是她对嵯峨和炎熔一行人如此说道



      黎:“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过去这么劝过嵯峨。
      WR-8 大梦



      18世纪中国的古典作品《红楼梦》中也有同样的句子,其讲述了一个人误入看似真实存在的梦境的故事。

      这句话出自红楼梦中:打盹的主人公(宝玉)在梦中遇见了一位美丽的仙女,在她的指引下,来到了一座牌坊(石楼门)上。穿过楼门的主人公进入了名为“太虚幻境”的天上世界,发现了描写未来悲剧的“薄命司”。

      照顾过嵯峨的住持还是行脚僧(云游僧)时,曾与美女(夕)相遇,但不知那是梦境还是现实,而又有一副画卷置于眼下……这与上述《红楼梦》的情节有所类似
      虽然与现实的接点——无论是睡眠也好画卷也好,都会有所差异,但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在意识中却以与现实毫无二差的形态出现,在其意识上也没有将二者区别开的方法。《红楼梦》的梦境与《画中人》的画卷世界便有着如此相似之处

      《红楼梦》中,在梦境与现实的交界线上的那一章,便是嵯峨为回到现实世界而“禅定”时的故事


      【考据】【方丈】从现役僧侣的角度来看《画中人》

      包括绝食在内的苦行,被认为是虐待肉体的一种精神修养。而另一方面也有说法认为,不进食…也就是说,在不摄取能量的情况下,过一段时间身体,特别是引起大脑的变化(自食、自噬),让平时不使用的大脑发挥其功能。

      比平时所使用的的脑要更高一层,平时不使用的脑也发挥作用,浮现出原本就无法再生的记忆、流露出远超一般常识的感情。能感受到比自己五感所能感知的还要多的东西的状态,并不是佛教的专有名词,有时这一状态被称为“出神状态(恍惚状态)”,同时也有“神附体(神憑り)的这一称呼”

      在佛教中,苦行有怎样的意义呢

      舍弃对生命的执着,获得真正的领悟。在以救济众生为目的(大乘佛教)以前,佛教的目标是超越人性。

      连续7天不吃不喝的嵯峨,所达到的境界名为“明镜止水”。

      古代的道家文献,《庄子》的德充符篇就使用了“止水”和“明镜”。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止水)
      译:人不能在流动的水面照出自己,但可以在静止的水面照见自己的样子。只有安静不动的事物才能让别的东西也安静下来
      ---
      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明镜)
      译:镜子明亮尘垢就不会停留在上面,尘垢停留在上面镜子就不会明亮
      ————庄子·《德充符》


      上述分别为“止水”和“明镜”,而另一篇“明镜止水”则出现在《淮南子》中。


      人莫鉴于流沬,而鉴于止水者,以其静也;莫窥形于生铁,而窥于明镜者,以睹其易也。夫唯易且静,形物之性也。
      译:人都不用流动涌动着泡沫的水做镜,而用相对静止清明的水照形,就是因为它平静;同样人们没有用生铁来照自己的形影,而对着明亮的铜镜看自己的容貌,也是因为铜镜平整。只有平和静,才能显现事物的本性。
      ————《淮南子·俶真训》


      看清了万物本性的嵯峨从画的世界中脱离出来,成功地转移到别的画的世界。这就是夕所说的第一个“领悟”。


      入画之意


      “画中人”的意思是否真的像字面上的“存在于画里面的人”呢,这在剧情中夕与嵯峨的对话里可以窥探一二。


      你我皆是画中人
      WR-8 大梦


      嵯峨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夕的观点却是与嵯峨相反的,也就是这次活动的标题。


      夕:你看画中人,自以为是“真人”看“假人”,那些假的生老病死,皆可一笑而过。
      WR-8 大梦


      “泰拉”这个架空的世界里充斥着天灾、战火、饥荒等等比较沉重的话题,在现实中的玩家们却可以仅通过一台电子设备来纵观“泰拉”全局。

      AR knights —— 这是否意味着在泰拉世界与(我们玩家所处的)现实世界中间还存在着另一个世界的可能性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不管怎么说,在现实世界中的我们是干涉不了发生于屏幕里的种种悲剧的。



      夕:只是你如何证明当下这片大地,不是另一幅更无趣的画卷,仅此而已呢?
      WR-8 大梦


      泰拉世界的人们走过的路、遇到了博士为首的罗德岛的各方势力、天灾与传染病带来的惨像、生离死别等等…都是游戏制作者们根据自己的所想而描绘出来的画面罢了。

      就算在明日方舟世界里住着的人们在屏幕的那边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屏幕这边的我们也只能对着画面一阵喜来一阵忧。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很让人感到寂寞的现实问题。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有写到,鹰角打破了“第四面墙”。就算那是玩家们干涉不了的故事,鹰角通过“超小说(元小说)”这样一个载体来尝试让我们得到精神上的共鸣,尝试让我们看完故事后总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这种文体对鹰角来说可能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
      对于“画中人”的意思,还能做出另一个解释。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真”或“假”呢。

      柏拉图的理型论、笛卡尔的cogito(我思故我在)等等,这些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哲学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大致能分为3种

      “真”、“假”…然后是“亦真亦假”

      距今2千年前,一名白衣道士在山上安静地睡午觉。半梦半醒之下,忽然发现自己变成了蝴蝶飞在空中。

      突然间醒起来,惊惶不定之间他才知道原来是我庄周。

      “不知是我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我呢”

      这句话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也影响了后续的《红楼梦》等作品。

      人们都是通过自身的经历、经验来区别、认知这个世界。

      太阳东升西落是自然规律。那是否意味着,明天也必定会发生着同样的事情呢?


      【考据】【方丈】从现役僧侣的角度来看《画中人》


      说书人:日月悬空,日在东,月在西,千古不易,变换什么位置?
      WR-2 墨魉


      道教的中心思想相比于其他教义的优势是,可以将自己置身事外,以无情无欲来观世间万事。

      《庄子·齐物论》提出了超越万物差别,万物齐同的观点,指出从不同视角、立场出发对事物认知产生的差异具有对立性。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庄子》·齐物论


      彼出于此。离开本体,站在客观的角度审度对象本身。

      此出于彼。代入本体,考虑对象的具体情况得出结论。

      从“是非对错”的绝对对立中能理解万物的两面是会相互转换的话,就能从经验论中得到解放。

      从世间万物、画里画外、真真假假中解放之日,就能明白“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同一”之道理、亦能得出世间万物既无绝对对错,也无真假之论,世间万物皆是齐一的结论。

      嵯峨与夕的对话中,还能感受到佛教的思想。



      嵯峨:小僧从师父那听来的那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否也是差不多的念想?
      WR-8 大梦



      “本来无一物”是佛教禅宗曹洞宗(洞家)从古至今在僧人辩经里经常会被提到的一个观点。

      被誉为中国佛教禅宗五祖、唐代宗赐谥大满禅师——弘忍法师在一次辩经中说,谁能用一首诗偈描绘出顿悟的心境,我就封他为六祖。大弟子神秀如此写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译: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弟子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后来成为六祖的惠能却指出神秀和尚写的不够充分、并回上了自己写的诗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译: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惠能的诗偈仿佛否定了神秀诗偈里的【明镜】一样。

      嵯峨所到达的“明镜止水”境界还缺些许火候,在回答完夕的问题之后,在那前面的就是完成嵯峨僧人境界所需要的另外一个悟性了。

      最终,嵯峨仍通过自己的力量从画中走了出来。



      拙山尽起图


      以饮食为契机达到一定境界的故事,让人联想到佛教的鼻祖释迦牟尼佛在苦行之后,从村妇sujata那里得到粥而悟道的场面。

      嵯峨曾夸口说与诸多自己共同吃了顿斋食,但这与她独自一人静坐7日的苦行几乎完全相反



      夕:你如何……离开的画卷?
      嵯峨:其实小僧也不知怎的,就这么回来了。
      嵯峨:只记得第一个见得的,是如今的小僧,最后一个见得,还是如今的小僧,至于中间万重山水,皆如过眼云烟,想来可能是小僧的种种念想吧。
      WR-10 夕



      自己究竟是什么

      我们所理所当然那般认为的自己,真的是同一样事物的吗?

      昨天和今天,早上和晚上,有时会有微妙的差别。但是,正因为在任何时候都有着似乎毫无矛盾的连续感,才被认为是同一种人格罢了。



      嵯峨:于是小僧便和画里的小僧并肩而行,从他日聊到今日,从大炎原路走回了寺庙
      WR-10 夕



      连续的意识和有秩序的记忆的再生,才是认识自己是“自己”的条件。

      嵯峨从现在的自己开始,按顺序追溯着记忆,将自己与那天的“自己”的连续性逐一梳理出来。


          【考据】【方丈】从现役僧侣的角度来看《画中人》


      时隔多少年了呢,直至今日,小僧仍旧忘不了那日落叶随风而下,当时还健朗的住持爷爷在寺庙大院儿里摊开画卷——小僧,小僧从未见过那般壮丽的山河。
      WR-6 拙山



      那天看到的画卷。对住持的画,毫无拘束的感慨。

      【考据】【方丈】从现役僧侣的角度来看《画中人》

      夕:倒是你该想想。
      夕:一个在他那个年纪就见过如此惨剧的小沙弥,是如何能成为你印象里那个和蔼慈祥的住持爷爷。
      WR-8 大梦



      拙山尽——古拙的山峦,到了穷途末路之景

      在夕所起的名字后,住持加上了“起”这一字。而末尾加上“起”字,“尽”字的读音由「尽きる」转到「尽(ことごと)く」这一变化,同时也有着“古拙的山峦一并迭起”这一意思

      拙山尽起——山河未尽

      从加了一个“起”字的住持身上可以感受到的他是不让悲剧以悲剧结束的这一气概。周游各国,在山中建立寺庙,收养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住持,让人想起弘法大师(空海)

      住持给对未知世界满怀憧憬的纯真无垢的少女取了与空海渊源颇深的天皇(嵯峨天皇)相同的名字。



      小僧并非真的僧侣,只是被寺院收养。嵯峨是临行之际从住持爷爷那里求来的名字,意为山高路险。小僧也是离开庙里才知道,原来世间竟是这般坎坷不平。(晋升后交谈1


      追寻着往昔记忆的嵯峨,终于达到了新的境界。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WR-10 夕



      这是唐代的禅僧,青原行思高僧之言。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日】30年前、禅の修行をしていなかった私は、山は山、水は水として見ていた。 その後、私自身がその知識を目の当たりにしたとき、私には入るべき場所があった。 山は山ではなく、水は水ではなかった。 今、私は安息の境地を見つけ、山は山、水は水として見ている。
      ——《五灯会元》卷17



      这便是修禅的3个阶段

      最初的阶段是修行以前。身处俗世,把山当山看,把水当水看,给事物起名字区别,有爱有恨,不去追求事物背后的真相,只追求世俗的名声和财富。
      再下一个阶段,就是不把山当山看,不把水当水看的境界。正如嵯峨的“明镜止水”所述,通过苦行、超越人性,可以听到本来不应该看到的、不应该听到的东西。不怕误解地说,这和使用致幻剂,看到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有些接近。

      而最后的境界,才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没有一切欲望和迷惘,无所畏惧,拥有自然自由的境界。
      和第一阶段一样,山还是以前的样子,水也仍是以前的样子。只是不同的是,山也好水也好,世间万物,都不是观者主观认识所能捕捉到的东西,而是以外观的形式存在的。

      眼前的光景既非“真”也非“假”,只是其原原本本的模样。达到这种境界的嵯峨,成功打破了夕所绘之画的边界。

      名为“嵯峨”的高山,无穷无尽、不曾间断地存在于世。

      画龙点睛。以上,便是《画中人》中的最后一笔



      《拙山尽起》。
      要是有朝一日还能有机会,就告诉他,这加笔,不算太差。

      WR-10 夕



      补遗 黎明与黄昏



      人,究竟何时会闭上眼眸
      ——《画中人》PV



      画中的“婆山镇”无法被“画外人”所观测,在其中生活的人们的记忆也全部变回了原来的状态。无法被任何人观测的画自动进行了修复,再怎么从墨魉手中救下生命,也如水中捞月,当扩散开来的一圈圈水纹重归平静之时,这一切再一次回归原样。

      习惯了这个被描绘出的世界的法则,不再抱有任何疑惑的人们不知何时起成为了“画中人”,被囚禁在了这个虚幻的世界里。

      “画中人”中唯一没有失去记忆的当铺女掌柜黎,则希望炎熔他们使用“爆竹”打破这一现状。

      又是为何,作为“画中人”的黎没有丧失记忆而且依旧在这个虚幻的世界里生活着呢?



      炎熔:但是你记得昨天发生过的事……
      黎:对我来说,昨日即是今日,今日也同明日,就是如此。因为我……和她做了一个约定。


      【考据】【方丈】从现役僧侣的角度来看《画中人》

      从既作为“画中人”又作为“画外人”的她来看,其实记忆并没有恢复。

      也就是说——



      年:……哎呀,你这么多年……是真的从来没闭过眼?
      WR-10 夕


      【考据】【方丈】从现役僧侣的角度来看《画中人》


      故事中,夕一刻也没有睡,一直注视着在死亡边缘的黎。

      与持有人终有一死,又为何要为此烦恼观点的嵯峨相反,夕会将自己描绘的那些或真或假的东西当做是对自己的提问。



      夕:只自了,不自知,何真之有?
      夕:到头来,何为真?何为假?你当真分得明白?
      夕:那又何必较真?
      WR-8 大梦


      夕对于作为“画中人”这一虚假存在的黎无法放手,就连自己都无法确认自己就是“真实”的存在,她不想从这场大梦中醒来。

      黎让炎熔他们使用“爆竹”。倘若联系上下文,便知是她被炎熔一行人苦心捞月的行为,还有嵯峨的举动感动了。

      这也是确确实实的事情,但黎真正拯救的却是被困在自己画中的夕。

      炎熔:从钟声响起到现在,两个小时......差不多有一个时辰了。太阳的位置从来没有变化过,这是什么原因?
      说书人:太阳?变化?

      在扮演“说书人”这一角色时,就算是创造了这个画中世界的夕,或许她也因为在这个世界里度过了太长的时间,以至于逐渐忘记了外界的常识。


      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便用墨涂画,为黎创造出的这个不受天灾袭击的“婆山镇”便会被墨魉们袭击。



      黎:如果瓷器能够轻松恢复原状,砸碎它就不会感到心疼。
      WR-8 大梦



      表面上是在说嵯峨担心的事情,事实上这话又何尝不是在对夕说。

      最终,炎熔一行人接受黎的建议,用爆竹成功把夕的意识赶出了画外。

      这也意味着夕和黎的离别。

      在中文中“夕”和“惜”,“黎”和“离”同音。诉说“离别”的黎和“惋惜”过去的夕

      那个曾经被从死亡与饥饿的边缘拯救的少女,将手搭上隐没于夕阳之中的夕的背影,带她走向光明的世界。



      长日终有时。长梦终有逝。
      (夕 档案资料四



      参考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U4y1W75p

      黎和夕的关系,则参考了AugEtsix”的推文


      参考文献:
      https://ci.nii.ac.jp/naid/110006263370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146527/answer/128084891


      ★★见习博士
      随行者
      真厉害啊,感谢作者和翻译们
      回复
      ★★★★★博士
      是烤肉大佬!   [s-14] 赞美
      回复
      ★★见习博士
      随行者
      舒服了,不愧是修行之人
      回复
      ★★见习博士
      开辟者
      赞美 [s-14] 
      回复
      ★注册博士
      大师我悟了 [s-2-9] 
      回复
      ★★★实习博士
      原来泉佬在泰讯也有号,至福....
      回复
      ★★★★准博士
      昂首,迎新
      好耶!是方丈的考据!
      回复
      ★★★★★博士
      开辟者
      终于等到僧人的考据了!!撒花!!!
      回复
      ★注册博士
       好强!感谢笔者和翻译 [s-14] 
      回复
      ★注册博士
      這個考據厲害啊... 泉佬的文筆真好 翻譯看得很舒服
      回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发表内容
    • 做任务
    •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