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剧剧本档案室 萨剧剧本档案室 关注:853 内容:2054

【彼岸遥歌】评委个人视角(读至《他死在高尚的枝头》,已读完)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萨剧剧本档案室
    • ★★★★准博士
      NoComply Pro
          最近非常繁忙,学生考试时间到了;实验室出了绝命毒师;身体压力变大可能又要体检住院。但是这个文评贴是我很之前答应过主办格里芬老师会写的——既然答应了事情就要做到,于是这个帖子就有了。
          本帖是极光工作室「彼岸遥歌」同人征文活动预告【明日方舟】「彼岸遥歌」同人征文活动预告 - 哔哩哔哩 (bilibili.com)的评委个人视角文评贴(征文活动已结束),同时也是我个人对于活动参赛文章的小小阅读笔记——本次比赛共有五位评委,因此我在这里的感受只能算是一家之言。当然各位还请放心,除我以外其余四位皆为很有文学素养的雅士。本次打分保证客观公正,绝无黑幕。
           贴中文章顺序和排名无关,只是按照格里芬老师提供给评委的顺序收录。这是个浅薄的,愚昧的文评贴。本帖只代表我对参赛文章的个人看法,并不绝对正确——文学的世界没有权威,我之言语大多冒昧且笨拙。
          如果您有参赛文章,而没有被收录,可以在B站联系极光工作室。

      以下是目录:
      1.在我们看文章之前的读题和设计规划——2L
      2.
      丽塔·斯卡曼德罗斯(红豆ormosiao)——3L
      3.在柳海中沸腾(贞德赛高)——5L
      4.沙海坚心(木场夕立)——6L
      5.直到钟声敲响(乱言-Ly)——7L
      6.永生者死后会前往英灵殿吗?(aleph的法则)——8L
      7.这灯一样惨白的冬天(黑海_kokkai)——10L
      8.一个名为黑键的伯爵决定去死(ジェメナイ)——12L
      9.加州旅馆(亚麻)——13L
      10.
      超越永恒的爱情之死(盐酸盐酸盐)——14L
      11.短暂的告别(匿了匿了)——17L
      12.奥斯汀的来客(宙页dayのknight)
      ——18L
      13.林中的复仇者(无尽的苹果)——19L
      14.他死在高尚的枝头(不想好好定名字)——20L
      ★★★★准博士
      NoComply Pro
      1.在我们看文章之前的读题和设计规划(【明日方舟】「彼岸遥歌」同人征文活动预告 - 哔哩哔哩 (bilibili.com)
           先前教孩子们写应试作文的时候,我反复强调读题和规划的重要性。其实这点对于创作来说也是相同的:对于自由发挥的同人创作来说,因为没有读题的必要,文章的规划更为重要。而对于征文比赛,同人征文这一类竞赛以及衍生创作,读题的重要性更胜一筹。
          关于文章规划我曾经有写过帖子分享一些浅薄的看法,在这里就不多加赘述了(虽然下面可能会有带链接的引用,有助于解释一些概念)。在这里,本帖的这部分,就让我们来详细看看命题创作的读题思路吧(笑)


      稿件要求:
      1.各位创作者以泰拉世界作为背景,以【知死】为主题进行创作。
      2.参赛稿件不限体裁(诗歌除外),字数上限为【20000】字,不设下限。
      3.参赛稿件要求为创作者【原创】【首次公开发表】的作品,避免洗稿、抄袭、过度借鉴等,违者失去参评资格。
      4.同一参赛者若有多篇投稿,则仅有评分最高的那一篇可以获奖。
      5.创作需遵循明日方舟世界观设定和已有人物形象,避免OOC等,允许原创角色。【注意点】为拓展创作的可能性,本次征文允许在尊重人物逻辑和事物运行逻辑的前提下对官方剧情进行某种程度的再演绎,或者说,“描绘不同的可能性”。
      6.参赛稿件应符合各平台规定,不应宣传暴力、恐怖等错误价值观。 



          一般来说,征文的征文要求在给与作者要求条例的同时,也能反映出征文主办方对于征文比赛命题的设计能力,对文学创作扩展性的了解性(插一句嘴,不是说准备好奖品和赛程就能准备好一场征文比赛的,征文比赛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决定于比赛命题的设计——好的设计自然能够吸引创作者。)。在这里,我们就尽量以一个作者的视角去看待这些要求,做出分析:

          第一条稿件要求的本质,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故事四要素中的的“地点”和“冲突”(关于四要素,可以看看这个帖子的19楼到28楼【【自不量力的指导】文写,奇谈,以及当我们写故事时我们需要准备什么,又该想写什么。-泰拉通讯枢纽 (terrach.net)】)注意并非是固定,而只是限定:要求的“泰拉世界”本身是一个大地点,“知死”的主题作为故事设计的基点冲突,更是可以大加设计。在下面数段,我们将主要分析这个冲突。
          知死知死,未知死,焉知生?首先,作为文章设计的逻辑基点,知死这个主题本身是非常简短而具备可拆解性的。这里让我们来使用创意写作的分解/重组法:首先将“知死”分解为“知”和“死”。
          “死”是亘古以来,文学创作的巨大矛盾点和聚焦点之一——在我们不考虑古汉语言的一些释义的情况下(比如将死诠释为穷尽,蛰伏),“死”就代表生命的死亡——这是一种结束,终点的代表含义和具象化体现,死代表着肉体的结束,和精神的结束,两者合二为一。也因此,我们会注意到,“死”和“死”所代表的的结束,本身和“生”以及“生命”的可能,创造力,是具备强烈的冲突的:这样的冲突就是文章可以发掘,设计的地方。同样的思路下,正常人面对“死”的逃避和文章人物面对“死”时的面对也是可以设计的。此处只是两个以“冲突”角度发掘“死”这一限定条件的方式,还有更多的冲突和对立可供创作者们发掘。
          “知”的分析设计则比死要开拓一些:它既可以作为名词,表示知晓,知道;也可以作为动词,表达知道的这个过程。它的对象也没有限定:是某个人即将知道自己的死亡呢,还是某人看着他人离死亡越来越近呢?我们先看死再看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这个“知”的诠释会改变“死”的意义和价值,乃至整个文章的表达思想。由此,在分解后,我们得到了两个思路(以知为核,以死为核),以及其某些可发展方式。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明确:这个故事中需要有某种走向结束的过程(不一定是生命死亡,心灵的死亡也是死的一种),这个故事需要有对这个“结束过程”的认知表述。
          在此基础上我们大致明确了“地点”和“冲突”的范围角度——而“时间”和“跨度”则是我们可以自由设计的部分。

          第二条稿件要求限定了参赛字数:20000字以下,不接受诗歌。作者只需要注意不要超字数就好。
          做一个延伸拓展,一般来说,字数要求会有上限和下限。以文学性限定写作的角度,我们往往不会关注这个字数下限,而是注意字数上限——上限意味着作者需要在有限的字数中表达作品,展示思想内核,讲好故事。对于同人创作和非连载网络阅读来说,20000字算是中长档,是比较好写的类型,作者们有时间做出充足的规划。如果这个字数要求下降到5000,甚至3000,那么征文的难度就会急速上升——在有限的文字中讲好故事,打动/震撼读者,是一种文字掌控力的体现。

          第三条稿件要求是版权说明,第六条稿件要求属于红线。第四条稿件要求是补丁条款,避免一人包揽多奖,无需说明。

          第五条稿件要求很有意思——本条在文章人物的OOC上做出了限制,但是开放了原创人物和官方剧本(时间地点)的端口供参赛者修改。这本身是一种鼓励创作的方式,同时也是二创环境的一种妥协(二次创作中,原作背刺并不少见。而且很多时候,为了一个好的点子修改部分无关痛痒的设定,是可以被允许的。)

      回复
      ★★★★准博士
      NoComply Pro
      2.丽塔·斯卡曼德罗斯(红豆ormosiao)
      【彼岸遥歌】丽塔·斯卡曼德罗斯 - 哔哩哔哩 (bilibili.com)

          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能够明显感觉到作者用心对于文章的设计:从叙事方式上,本文以双时间为轴,采用了现在/过去的交替呈现。时间的交替形错杂叙事和直叙本身并无优劣,往往根据作者所需要的呈现效果来选择。在本文中,作者如此设计,呈现出了多重效果:首先,在回忆中的具体事件,能和现实中丽塔老师的反应所匹配对应,能够帮助读者们更好的共情人物;其次,交替呈现本身也是取巧的双线叙事表达方式,却能够保证规律交替下的线性发展——双线叙事的优势在于彼此容易映照,对比,交叉,重合,同时线性发展避免了断裂,碎裂,闪回等在这篇直叙文章下有损观感的呈现效果。这是一个用心的设计(和最初几个部分相比,作者在后面开始讲述的部分每一节叙事刻意缩短了,有助于避免读者在时间跳跃下阅读产生割裂感)。
          我个人愚笨的感觉啊,浅薄的觉得,这篇文章在“知死”的主题下,可能是有一点点问题的——文章更多侧重于了“死”,讲述了一支小队走向死亡的过程,但是缺少了一部分关于“知”的诠释。但另一方面,作者也很好的利用了征文规则的第五条,利用原创人物衍生了第二支风暴突击队,支撑起了故事的人物框架。
          另一方面,也许故事的语言可能也需要注意一下?比如这样一个部分【丽塔老师有些忧郁的抬起眼,在今天,在此刻之前,我始终无法想象犹豫的眼神和血与火的愤怒眼神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但今天我看到了。】这一句如果连用的话,主语就同时是“丽塔老师”和“我”了?也许可能需要稍作修改哦qwq
          另附,如果有条件,如果想要详细/写实化移动特种作战的场景,我个人愚笨的想要建议作者,也许可以尝试阅读“索多玛天空的群星”中的行动部分,或是《白鲸》中的船上移动行动部分?这两个文本都具有移动作战/行动的写实描写,和环境与人物想法的有效结合。这部分并不是说作者写的不好,只是我个人愚笨粗浅的认为这两个文本是能够给作者创作带来帮助的qwq


      回复
      ★★见习博士
      ??我发现了什么? [s-3-7] 
      回复
      ★★★★准博士
      NoComply Pro
      3.在柳海中沸腾(贞德赛高)
      #彼岸遥歌#在柳树中沸腾 - 哔哩哔哩 (bilibili.com)

          这篇文章先前开始阅读的时候,是能够感受到作者明显的语言习惯和风格的——作者明显擅长对于一个场景,一个行为动作的聚焦描写。无论是文章中环境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典型的例如第三段),还是富有意象化的动作行为描写,都能体现出作者对于一个个精确小段描写的细则把控。 我曾经和导师聊天的时候提出过一个观点:汉语言写作的文法语言是相当奇妙的东西。如果将我们的日常用语比作离散的气体,那么文学家们一直追求的是如何让文章文法语句变成固体和液体——或是像莎士比亚文学那样语感绵延流长,或是如同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那样大巧不工。这篇文章在小段语言上就非常具备连续感,节奏感,看得出作者很擅长在脑海中构筑推演一段行为环境再付诸于纸上——这种写作方式如果能非常精细化,是很厉害的。

          江面十分宽敞,进入炎国以后,她们便在炎国的复杂的水系上晃晃悠悠地度过了数天。在宽阔的江河上行舟,依偎着荡起的波纹,清净如明镜一般的水面也出现了几缕毛疵。风不知去哪里玩耍,这几天的炎国是无风的,所以这叶扁舟行的更加缓慢。从云梦庭中行出,听闻这古老的名字沿用至今,便能感到一丝的欣喜。顺着资水而上,历经了重峦叠嶂的山谷,和江两旁的吊脚楼里的人家,已经离目的地不远了。
          嵯峨双耳微颤,随后立刻俯下身来,几乎贴着地。箭飞快的从嵯峨头上飞过,嵯峨的动作晚一点就会有致命的风险。箭声铮铮然,从嵯峨的耳边飞过,射下几缕乌色的发丝。随后一腿突然发力,侧身一跃,另一只箭从小腿擦过。嵯峨手持戒刀,双目赤红,身后留下一阵虚影,在她背后仿佛出现了一尊怒佛;长刀一挥,带起一卷落叶,正好将第三只箭砍作两段,分别从嵯峨腰的两侧飞过


          在速度上,本文是非常典型的线性叙事提速文。这篇文章的速度是一直在提升的,从慢速到快速,并随着两次矛盾爆发最终到达最高。和一般文章不同,一般文章的速度指向标往往是“动作”,而本文的速度指向标则是“冲突”。这个冲突不是文章构筑时意义的冲突,而是人物,立场间矛盾的冲突。从两人刚到村庄,矛盾未出现时的嬉戏打闹到文章最后人物对手场景设置,速度随着矛盾一并提升。同时,“知死”的主题也体现的明显了——存在人物知道死亡并面对,以此为轴衍生出各个人物的行为-意象-行为。在此基础上柳树和坟的类比在文章中就很精巧了——是一种生命力的迁移(也许也是随洗礼矿石病的迁移?)。

          最后冒昧的提出自己的一点愚笨浅薄的看法:一是作者也许擅长小场景段落动作的构筑,但是对于大方向的构筑和文字分配有一点点不熟悉......这篇文章的矛盾冲突点似乎大多聚焦在后半段,高速度,高密度下显得文章分配不均衡,能够感受到后半部分作者动笔似乎也“赶”起来了?当然这是我浅薄的愚笨的看法啊qwq

          另一个,矿石病去世不是会尸体粉尘化吗(参考源石尘行动?)也许是文中洗礼的特殊性?(如果是的话也许应该在文中标注一下哦?)


      回复
      ★★★★准博士
      NoComply Pro
      4.沙雪坚心(木场夕立)
      沙雪坚心【彼岸遥歌】 - 哔哩哔哩 (bilibili.com)

          非常,极其优秀的群像型。鲁迅先生曾在书信中提过:“试看凡有木刻的人物,即使是群像,也都是极简单的。”虽然这里所指的是版画雕刻上的群像,但作为相同对人指向表达的艺术创作,书画并不分家,群像描写中构筑各个鲜活人物本身是困难而具有挑战性的一件事情。群像小说对作者的文学功底,思维逻辑和整体素质要求非常高(水浒传,冰与火之歌等),而本文的作者在掌控力上做到了,于是本文的呈现效果非常好。
          本文的群像类型是比较典型的“在某个巨大背景下,个体的选择,思考,决定和命运”,而且本文侧重于“个体的选择和思考”上,将“决定和命运”作为前者的派生。当然本文在选材上相较于群像剧是具备天然劣势的(群像个体从人物角度是可以在制作前期分类为对立,中立,顺从三个角度。统一罗德岛的立场让其缺少了绝对对立的角度)。作者的补偿手段是人物个性和特性的鲜明化,利用人设做出了相同角度下的不同人物分化,非常精妙。
          在这样的指引下,作者也采用了非常规的矛盾处理方式——一打开文章,就能感受到文章的速度是快速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引出矛盾,而是直接引出了一个危机(刻刀生死,乌萨斯军的追击)。随着危机的缓解,故事的速度逐渐放缓,强烈动词频率骤降,同时矛盾逐渐出现——这篇文章的矛盾体现在人物的思考,反思(和选择)上,不同的人面对“死”的思考。而且本文对于“知死”的诠释也并不单一:文中有人思考的“死”是死亡,有人思考的是心灵的疲惫,有人思考的是走向死亡的过程,有人思考的是死亡来临的恐惧,还有人思考的是知晓通往死亡的路并避让……群像的优势之一便是统一文章呈现不同的思维维度和角度。
          总之是非常优异的文章,体现出作者很厉害的文字功底。

      回复
      ★★★★准博士
      NoComply Pro
      5.直到钟声敲响(乱言-Ly)
      直到钟声敲响 - 哔哩哔哩 (bilibili.com)

          这是一篇在文章开篇便挑明主题,声明内涵的文章,可见作者在文章规划阶段就做好了对“知死”这一主题的思考。在文章开篇部分,作者的思考角度非常明确而且有所调理:人终是要死的,给死亡做了肯定的明确定义,并以此作为衍生,开始引导读者们“死亡作为既定的归宿,是无法逃避的,那么和死亡对应的生应该如何去看待思考呢?”
          这是一篇以艾丽妮为第一时间,直接线性叙事的文章。故事的聚焦顺序并不复杂,直接顺序和逻辑为人物-环境改变-思考-危机-思考-总结。本文文章设计的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故事利用环境的改变来引导了角色回忆,进行思考,而思考的结果直接作用于危机。这使得这篇文章无论是在同人性上人物的互动表达,还是文学性上的思辨都有所展示。
          这篇文章是比较典型的(障碍和鸿沟)设计。(关于障碍和鸿沟,可以看这部分:【自不量力的指导】文写,奇谈,以及当我们写故事时我们需要准备什么,又该想写什么。-泰拉通讯枢纽 (terrach.net),4.5节,62楼)。本文属于鸿沟设置上的内心冲突(主人公自己的欲望追求(生存,恐惧死亡的本性)和内心的某种性格(后天受到的教育,面对死亡的现实需求)产生的冲突)。而结果上则是在危机之后,主人公跨过了原本阻碍她的鸿沟。文章很忠实的一一个鸿沟围绕主题,具备连贯性的贯穿全文。
          和文章思考结果所一致的,是文章的情绪起伏并不大。在文学写作中有这样一个公式:【(情绪=((人物欲望-环境欲望)^2)*(人物欲望*环境欲望))】,他的简化版是【情绪=人物欲望*环境欲望】。这个公式所代表的是:“人物欲望如果顺从了环境欲望,就会输出一个正面的情绪,反之会输出一个负面的情绪;这个情绪的强烈程度,取决于人物欲望和环境欲望各自的强度,以及人物欲望和环境欲望之间的绝对值。后者比前者更加能够影响表达出的情绪。”而在本文中,作者并没有强烈的刻画这两个欲望,而是非常简单的“从求生欲到直面死亡的认识”的转化做过度,并补充以大量的个人思辨,以此做到了文章表达上越往后越平静的效果。在“了解并和自己面对的死亡和解”这样的一个主题下,这篇文章的这样处理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故事不需要轰轰烈烈的进展已呈现“不要温驯的走入那个良夜”的效果,而是非常简单的表达了“如果走入那个良夜是必要的,那就平静的走吧”的思想内核。
          总之,是一篇侧重于思辨性的好文章。给我一种看《雾》文中奥古斯托随着思辨的独立个性的感觉。

      回复
      ★★★★准博士
      NoComply Pro
      6.永生者死后会前往英灵殿吗?(aleph的法则
      [彼岸遥歌]永生者死后会前往英灵殿吗? - 哔哩哔哩 (bilibili.com)

          在这次征文比赛中,终于看到了这样一篇弱故事向的文章。这篇文章并不以完整叙事为目的,文字运用的指导目标弱于“讲述时间”而更强调于“调动情绪”。作者自己也表明,这并不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故事,而更接近于一种个人思想表达的产物,一个载体承载自己对泰拉大地的理解。这样的设计方式必然会在加深哲理性的同时减弱文章的可读性,这方面的权衡是需要作者自己设计的,而非读者指指点点(比如愚笨的我)。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篇文章是挑读者的(我还挺喜欢的(笑))。
          这篇文章的标题有PKD的电子羊的味道,文章中也有一定的科学幻想风格。像是前面几篇文章笔记,我都有分享一些比较学院派的小玩意儿给读者们,帮助理解和解读文章,也方便未来创作(学院派的另一个代名词就是死板枯燥(悲))。但是这篇文章比较特殊,所以这里就做一个阅读扩展吧:语言上《1984》,叙事上《北美殉道者花园》《传奇十四章》,思辨/逻辑-恒远的科技和生命本质思考《存在与时间》。

      回复
      ★★★★准博士
      NoComply Pro
          用一个以前帖子的内容来回答一下问题。

          看到了不少群友在说“广英老师的点评很温柔,想方设法的夸”,其实不是这样的。

          我们在观看他人文章的时候,其实也是在面对自己剖析自己。一些人喜欢指出“文章哪里不好,要怎么改会是好的。”而我则习惯于“文章这里很好,吸收经验吧。”这样的形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在盲目夸奖,也不意味着某一篇文章真正达到了“没有问题”。文章是需要打磨才能臻于完美的,但是哪里需要打磨,怎样打磨在我看来需要文章作者自己感悟,决定。有些人喜欢指导作者“怎么打磨”,而我喜欢的是跟作者说在我看来“怎么保留”。
          除了文章看法之外,有一些让我有所感觉的文章会让我写一写感触,或者是文法的分析。这其实就是很文学化的东西了,我也只是有感而发就写,各位就当是看个阅读理解的答案或者是文章读后感乐呵吧(笑)
          最后,这里真的只是卑微咸鱼的一家之言。世界之大,比我文学素养优秀的人还有许多许多。切勿被这里的浅薄咸鱼的愚昧短评埋没了或是迷惑了,各位作者,您的文章只属于您(笑)
      回复
      ★★★★准博士
      NoComply Pro
      7.这灯一样惨白的冬天(黑海_kokkai
      【彼岸遥歌】这灯一样惨白的冬天 - 哔哩哔哩 (bilibili.com)

          这是一篇不到两千余字的短文章。在我印象之中,这一次征文在5000字以下的文章屈指可数。我个人其实是期待能够看到更多的短文章的——先前在前面的“在我们看文章之前的读题和设计规划”部分,我就提到过,写好精巧的短文故事的难度远远大于写好长篇故事。
          这篇故事依托于故事剧情“乌萨斯的孩子们”中真理的部分,属于拓展演义(根据已有结果推测创作发生过程)。故事的发展结构很短,并且以地点作为区分,呈现为两个部分:屋子中-天台上。短结构下每个结构部分的象征意义都非常重要(因为高效的调动少量文字,必须有条理和规划性),本文的表征象征呈现为:屋子中-两人(在学生团中)困苦绝望的求生日常-人面对生活的过程-人物形象的设立;天台上-两人经历结束绝望的决策-人面对生活的困难的结束的方式-人物形象所面对的结局。我们会注意到,两部分都有一定的对应部分,而且对应泾渭分明——这是很好的在简短字数中利用字数构筑故事的方法。
          关于主题“知死”,说句实在话,可能是因为我比较愚笨,我不太能较为明确的摸清作者对待这个主题的解读释义,只是大概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探讨一个和死亡终点面对时候/过程向对应的母题,却没办法更精确一步了。这是我的阅读能力有限,必须和作者说一声对不起。这里说一下我愚笨个人的阅读角度吧,“聚焦于在希望到绝望的过程中寻找求生的意义。”
          我个人看的时候,其实想到的是奈须蘑菇的“空之境界-俯瞰风景”一文。在俯瞰风景中,作者将人在生活中挣扎,和面对死亡的态度抽象扭曲为了“漂浮”和“飞行”,我们在这里不做复杂的概念解读,只是这样理解:“漂浮”终会坠落,是短暂的,而“飞行”才是长远的。我个人愚笨的将文中的自杀解读为“在理解死亡中获得一次活着的实感,只需要一时的勇气”。这样的勇气只有在这种短暂的活着的实感存在的时候才存在,本身也是短暂的,因此是属于漂浮。而文中“害怕死亡的我就会得到重生”,真切的有活着的欲望,仍然在困苦中挣扎求生,才是长远的漂浮。
      也许以文中的概念来看,薇卡选择走入“这灯一样惨白的冬天”,而安娜则选择告别“这灯一样惨白的冬天”。一人追求了短暂的实感,一人则长久的飞行。再往也许过度的,长远的,我极度个人的解读——“自杀没有理由,只是今天没能飞起来罢了。”换而言之,人需要能让自己飞起来的方式和思想精神,而非一味地追求脆弱的漂浮。
          这篇笔记的主观部分很多,如果冒犯到作者,非常抱歉,还请联系我进行修改删除。
      回复
      ★注册博士
      首先是非常感谢广英老师_(:з)∠)_

      没想到文评能够做的这样细致,这样用心,而我身为主办方却由于各种事物缠身,在组织和推广上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导致活动整体并没有获得上一届那样的反响程度,这是我的失职,也是对诸位评委努力的辜负,特别是对于古道热肠精心撰写文评的广英老师,故我在此谢罪_(:з)∠)_

      因为提到了知死,我也来稍微回忆一下当初确定这个题目时的想法。我早先就比较迷恋死亡相关的主题,原因也和广英老师的分析相同,那就是“死”和“生”的对立统一,对死亡的态度也决定了我们对生命的态度;因此就确定了征文的主题会是死亡,或者更精确地说是死对于生的反哺。接下来我和小伙伴试图把题目进一步凝练到两个字以内——作为动词能挂在“死”前面的,选择也并不多。我们最后对这个题目的内部释义,就是通过(无论是自己抑或他人的)死亡,来接近生命的真谛。文字材料也是为了提示作者这一方向而写的,尽管可能并不明显(笑)

      也许这个命题还是稍显晦涩,并不很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但我想,以文会友,这样一个思辨性较强的题目或许能驱使作者不仅仅是发挥自己的文学技巧和想象力,更是动用起自己人生经历所织就的全部意识和潜意识,去写一篇灌注了自身灵魂的作品。这样的想法可能过于贪心了,不过我们之后还会尝试的()

      回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发表内容
    • 做任务
    •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