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ANALYSIS] Crisscrossing Shadows: Phantom and the Divided Self
原作者:u/spectress
译者:sakanarche
翻译及转载已获得原作者授权
全文约6500字(中文),阅读需约13分钟。译者仅负责翻译和搬运,不代表同意或反对文中的任何观点。
译者前言:大家好,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spectress大佬的傀影考据(也就是先前写棘刺与八角星的那位大佬,近几天我会把那篇重新排版之后转来泰讯)。这篇考据质量之高,深度之深,知识面之广看得我叹为观止,因为本文涉及大量现代文学与心理学相关内容,烤肉的我也是费了不少脑筋,总之如此优秀的考据文,希望大家不要错过!
Mesdames et messieurs, bienvenue(女士们先生们,欢迎)! 这一次,我为大家带来的是我个人对于傀影及他在踏寻往昔之风中的故事的相关分析和考据。老话重谈:这篇文章的所有内容纯属我的个人猜测,除非有鹰角认证,否则不应该被视为官方设定。那么现在,擦亮你的双眼,整理你的思绪,一起享受接下来的精彩内容吧。
你可能已经知道,傀影的角色设计整体上是以哥特式恐怖体裁作为参考的。先前已经有两篇由u/harezora写的考据深入分析了傀影的背景故事、时装等元素。考虑到我接下来会引用来自他们的内容,因此我强烈建议你去读一读这篇文章和这篇文章(译者注:生肉)。 当然,在本节中,我也会根据我的知识储备去扩展更多基于文学方面的理论,废话不多说,直接开始: 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这当然是最明显的捏他,毕竟傀影(Phantom)这个代号就来自于这部经典作品中的主人公。由加斯顿·勒鲁(1868-1927)创作的小说《歌剧魅影》是一部经典的哥特式恐怖作品,讲述了一个出没于巴黎卡尼尔歌剧院的神秘人物的故事。在故事中,一位被称为歌剧魅影的神秘的蒙面人担任一位名叫克里斯汀·达埃的年轻歌剧歌手的导师。他沉醉于克里斯汀动人的嗓音,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绑架、追逐、谋杀等情节,最终“魅影”被揭露为一个名叫艾瑞克的心理严重畸形的男人。 在入主巴黎卡尼尔剧院的地下之前,艾瑞克曾随几个剧团一起巡演,并在旅途中向遇到的人学习各种各样的表演技巧。据说他在魔术、杂耍技艺、腹语、制造陷阱以及歌唱方面极具天赋,他的才华最终受到了波斯国王的青睐,并被招募成为了国王的刺客,为国王建造了各种陷阱密室来讨国王最爱的女儿的欢心(密室里遍布各种陷阱,国王的女儿和艾瑞克可以在这里观看人们在逃离密室时如何触发陷阱而死去)。他还在某一时期为君士坦丁的苏丹效命,而苏丹看上他也很可能是因为他敏捷的思维、和使用“旁遮普绳套”诱骗并杀死人们的技巧。 虽然歌剧魅影最初的体裁是小说,但直到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将其改编成音乐剧后,这个故事才广为人知。傀影的角色设计和视觉参考绝大部分都来源于音乐剧版本(除了瞳色,在小说中魅影的瞳色是黄色,而在音乐剧中是深色的)。为了不产生歧义,我将在这篇文章中把勒鲁笔下最初的魅影称为艾瑞克。 傀影与爱伦坡的生日在同一天:1月19日。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一位美国作家,以其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小说著称。他经常被认为是侦探小说的发明者,并为他那个时代的科幻小说的日益普及做出了诸多贡献。许多著名作家,如加斯顿·勒鲁、H.P.洛夫克拉夫特和亚瑟·柯南·道尔,都深受爱伦坡作品的影响。 据说爱伦坡特别喜欢猫,并养了一只名为卡特琳娜的黑猫(也有人说是玳瑁)作为宠物。每当爱伦写作时,卡特琳娜就经常陪伴在爱伦身边,在他的房子里形影不离地跟随着他。据说卡特琳娜在曾在爱伦坡的妻子患肺结核时睡在她的胸前取暖来照顾她。爱伦坡将这只黑猫视作他灵感的来源,短篇小说《黑猫》和短篇文章《本能与理性——一只黑猫》据传就是受到卡特琳娜的启发而作。 爱伦坡和傀影的另一个共通点在于一篇名为《红死病的假面具》的短篇小说。这是关于一个被“红死病”肆虐的国家,以及这片土地上的普洛斯彼罗亲王如何无视人民的困境,选择在一个僻静的修道院里为贵族和他的朝臣们举办化装舞会的故事。在他和客人们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红死病毒亲临了舞会现场,最终杀死了所有人,展现了无人能逃脱死亡的必然结局。 在小说歌剧魅影中,艾瑞克在卡尼尔剧院曾打扮成红色死神参加化装舞会。此处很有可能就是傀影的“梦魇之梦”皮肤的灵感来源,因为这套皮肤中大量存在与瘟疫相关的元素(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以及虚影打扮成的瘟疫医生)。同样在皮肤介绍和干员密录中,提到傀影是“缠梦古堡”密室的工作人员,此处可能也参考了艾瑞克对谜题与陷阱密室的热爱。 由H.P. 洛夫克拉夫特(1890-1937)撰写的《乌撒之猫》,是其“幻梦境”系列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这是一个关于名为乌撒的小镇中,颁布了一条禁止杀死猫的法律的故事。故事中介绍了一对热衷于诱捕并杀死任何来到他们家附近的流浪猫的老农夫妇。镇上的人不敢反对这对夫妇的行为,只是尽力防止流浪猫们靠近老农的房子。 一天,一辆载着商队的大篷车经过小镇,他们决定在小镇借宿一段时间。商队中有一名名叫美尼斯的孤儿,他在一场瘟疫中失去了家人,只有一只黑色的小猫陪伴着他。在停留期间的一天,美尼斯发现他的猫走丢了,在听说了小镇里关于老农夫妇的传闻后,美尼斯进行了真诚的祈祷,而在祈祷过后,天空的云彩显现出一种诡异的光景。当天晚上,当美尼斯和大篷车商队一起离开乌撒镇后,镇上的人发现全镇的猫都消失不见了。镇民们怀疑可能是老农夫妇或者是商队的行为,但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第二天早上,镇民们发现猫全部吃饱回来了,而那对夫妇却不见了。当他们来到夫妇的房子时,发现只剩下了一堆白骨。从那天起,乌撒镇通过了一项新的法律——禁止杀害任何一只猫。 与幻梦境系列的其他故事一样,乌撒之猫的故事发生在“梦境”之中——一个充满奇异生物和野兽的维度,并且只能通过“梦”进入。 “代号傀影,黑夜中的幽灵(Gaspard de la Nuit),幕布后的幻影。告诉我,你的敌人在哪,是谁......” 在国际服的干员报道台词中,傀影将自己称为“Gaspard de la Nuit”(夜之幽灵/夜之加斯帕德). 这可能参考了法国诗人阿洛伊修斯·贝尔特朗(1807-1841)撰写的名为“夜之加斯帕德——伦勃朗和卡洛特的幻想”(Gaspard de la Nuit - Fantaisies à la style de Rembrandt et de Callot) 的诗集,它后来被莫里斯·拉威尔(1875-1937)改编为钢琴组曲。 加斯帕德这个名字来源于它最初的波斯语词源,意思是“掌管王室宝藏的人”;因此,“夜之加斯帕德”可以指代掌管一切如宝石般的、黑暗的、神秘的,甚至可能是忧郁的事物的人。据说这本书背后的故事是基于作者在公园遇到一位神秘老人的经历。有位自称M. Gaspard de la Nuit的老人颤颤巍巍地递给了他一本书。而作者找老人还书的时候,公园里的一位游客告诉他,他所找的老人其实就是魔鬼本人。于是作者决定将该书出版。 这本诗集中的一首著名的诗《斯卡波》(Scarbo) 讲述了一个男人被梦魇所困,并被一个隐匿在黑暗中的小恶魔所纠缠的故事。 在这篇帖子中提到,傀影梦中的场景与一座大教堂的内部十分相似,具体来说,《交错光影》中出现的剧院场景有着哥特式教堂的特征(尽管唱诗班的座位看起来是上下颠倒的,并且有些扭曲)。大厅的中间被华丽的椅子和散落的落地烛台所占据,而不是排成一排的长椅,中间则是傀影表演的临时舞台。 这种大教堂和剧院的融合让我想起了法国一个相当臭名昭著的剧院,名为大木偶剧院(Le Théâtre du Grand Guignol),专门从事自然恐怖表演。大木偶剧院是巴黎最小的剧院,其建筑本身是一座小教堂,大木偶剧院的主人显然保留了教堂的一些装饰元素,例如哥特式的忏悔箱以及管弦乐团上方的天使雕像,以保持神秘的氛围。他们甚至在表演时燃烧香火来营造诡异的气氛。 大木偶剧院与其他剧院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选择表演的故事。在戏剧被视为高雅娱乐的时代,大木偶剧院选择表演自然主义的恐怖故事。他们表演的故事并非超自然;相反,它探索了关于人类心理状态变化的主题,例如精神错乱、催眠或妄想症。其表演充斥着阴暗的世界观和逼真的血腥特效,据说经常有观众在观看时会晕倒或呕吐,导致剧院主人在剧院进行表演特地聘请了医生随时待命。 大木偶剧院在其鼎盛时期吸引了众多著名的观众,其中就包括《歌剧魅影》的作者加斯顿·勒鲁。除了来观看演出外,勒鲁还为大木偶剧院写了一出名为 "L'homme qui a vul le diable"(直译为“看见魔鬼的人”)的剧本。傀影与哥特式恐怖
埃德加·爱伦·坡
乌撒之猫
夜之幽灵(Gaspard de la Nuit)
巴黎大木偶剧院(Le Théâtre du Grand Guignol)
“你着了魔,追随魔鬼的指引,可在最后却又背弃。你杀了魔鬼,离开这里,现在已将我们都忘记。” 关于傀影的背景故事和其文学上的参考,我注意到的一点是,大部分有关于他的故事都有一个共通点: 悬吊。在歌剧魅影中,艾瑞克擅长的是套索。他的杀人方式通常是将绳索套在受害者的脖子上。每当在故事中涉及到杀人时,艾瑞克总是会选择将受害者绞死;在短篇小说《黑猫》中,主人公的宠物,名为Pluto的黑猫被其主人在精神错乱的情况下绞死;而在《红死病的假面具》中,普洛斯彼罗亲王一怒之下命令他的侍卫和朝臣将这位扮成红死神的神秘来客吊死。 这些故事,再加上傀影脖颈处的源石结晶不由得让我怀疑——这是否是对绞索或是其他类似事物的一种暗示?毕竟,傀影自己的台词也提到了和罪与罚有关的事情(信赖交谈1和作战中3)。被视为叛徒的人往往会被处以绞刑,而在《交错光影》和他的档案中,也有暗示傀影杀死了自己的朋友、他剧团中的同伴、以及据猜测扮演了他导师身份的“魔鬼”。而这,是否也是一种背叛? 塔罗牌第十二张大阿卡纳——倒吊人。此牌描绘了一个人用一只脚踝倒吊。这张画也是典型的意大利pittura infamante,用以惩罚背叛者。 尽管奇怪的是,如果我们将悬吊这一主题与塔罗牌第十二张大阿卡那——倒吊人联系起来,就会发现这张牌其实并不代表着受惩罚的人,相反,因为环绕着倒吊人头顶的光环,这张牌应该代表一位智慧的寻求者,故意将自己吊死以获取知识、智慧与明晰。就像众神之王奥丁将自己吊死在世界之树上来获取鲁纳斯的智慧一样。用另一种方式来理解,绞刑并非惩罚,而是自我牺牲的结果,是通过经受他人的惩罚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用傀影的话来说: “我已经将所有人都杀死。那些人的做法是错误的。沉溺是错误的,追随是错误的,觉得美是错误的,我必须要杀掉他们,我必须这样做——” 在某一时刻,傀影一定获得了某种有关于他的剧团与“魔鬼”的启示,并最终指使着傀影将他们全部杀死。 痛苦、自我牺牲、静止不动——就像倒吊人一样,所有这些词都描述了傀影所处的状态。他牺牲了他的剧团,那些他认为是他流淌着不同血的亲人般的剧团(尽管原因何在,我们尚不清楚)。而且从他的行为方式来看,他肯定是深陷痛苦之中。所有的苦难和牺牲的结果是,傀影永远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陷入两个极端。按黑的话来说:“那家伙根本就还不清醒,他被噩梦抓住了。”
而这,将我们引入了故事的最后一部分……倒吊人(The Hanged Man)
“我能帮你取走许多生命,但我必须先确认自己是否清醒。有什么在尝试左右我,它不愿我走下舞台,它想让歌声永远回荡下去......甚至去杀死你。再次扮演你的刺客前,我必须先找到真相。” 既然傀影是哥特式恐怖体裁的完美体现,那么他在《交错光影》中的故事也应当遵循哥特文学中的另一个古老转义。具体来说,指的是哥特故事中所采用的“分身”(Doppelgänger)主题。 Doppelgänger (直译为“分身”或“双面行者”) 是一个在18世纪与哥特小说的诞生同时出现的概念,用来描述某人遭遇到自己的分身的情况。这个分身可能是一个鬼魂,或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幻影,但无论是哪种方式,它通常都是看到它的人恐惧和焦虑的根源。分身的想法通常用于探索人的二元性的内在本质。因为哥特作为一种文学体裁,长期以来一直对心灵的内部运作表现出深深的迷恋,尤其是对心灵感知现实和想象能力之间界限的考察。分身这个词很快就成为哥特文学的永久组成部分。最著名的例子是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通常,以分身为主题的故事会包含以下元素: 自我的二元性:其中分身或另一个自我向原始主体显现,主体同时意识到自己既是现在的自己,又是观察自己的外部他者。 对身份盗窃的恐惧:具有颠覆性或恶意意图的同一个人的出现。 镜像或对立形象:主题及其替身的平行概念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隐含的相似性和不可避免的关联。 “怪怖感”("Unheimlich"):基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即我们熟悉的事物被扭曲并变得陌生而产生的恐怖感。恐惧产生于从外部位置观察到自己的认知,并意识到主体一直在观察的悲剧人物实际上是自己。 在《交错光影》中,经常暗示傀影有着”另一个自我”,尽管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个理论可以从他衣橱里的旧服装(可能是他精二的服装)和最后见到的那个与薄绿交谈的干员体现。那名神秘的干员可能就是傀影本人,因为罗德岛似乎没有其他人知道他的故乡(更何况他的剧团成员都死了,不可能是他们)。不要忘记傀影似乎拥有两个名牌的事实(我认为另一个名牌不是 Christine 小姐的,因为,嗯……她是一只猫)。他的游戏内特性是可以操纵影子召唤一个分身——尽管与传统意义上的“双面行者”不同的是,他可以在战斗中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分身。 然而,知道他过去经历的那一个分身似乎因为傀影执着于过去而不满(“那个人和他口中的一切,分明都已经腐烂在过去..”),加之傀影的信赖语音3(“……有什么在尝试左右我……”),你可以假设傀影至少很难控制自己的一部分,而这不是因为他的偏执,也许是因为别的什么。在《交错光影》中也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 傀影在他的“梦境序列”(译者注:梦境序列是一种叙事手法,通常以闪回、幻想、梦境等画面将主要故事与幕间所区分)中更多地是处于一种“紧张性木僵”状态,这种紧张症和很多精神疾病一样通常都与精神分裂有关,但也并非总是如此——因为患有严重创伤或 PTSD 的人也可能具有这些症状。不管怎样,傀影很可能是罹患了某种精神疾病,让他无法区分梦境和现实。这种特质会使他成为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这是哥特文学中常用的另一种手法。 他的“另一个自我”的存在也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那个逃离了过去,渴望杀戮的分身代表了本我(Id),而傀影本人,代表了自我(Ego). 根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说法,本我代表无意识,其唯一目的是满足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而不考虑什么是恰当的或正确的。因此,本我也可视作心灵中服务于享乐原则的那一块区域。至于自我,它的基本功能是为现实原则服务,因为它主要与现实事物所关联。它的作用是确保本我的冲动在现实世界中以一种可以被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在将自我与本我进行比较时,弗洛伊德使用了马背上的骑手作类比:骑手可以牵引或阻止马匹,但不太理想的情况是,骑手被迫被马带着朝着它想去的地方去。这和傀影的情况非常类似,傀影尝试着压抑自己,反过来,他自己的无意识部分也开始擅自行动。 另一件可能与傀影的精神状态相关的事情是 Miss Christine 的存在。一直以来,我都在怀疑 Miss Christine 对傀影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熟人般的存在,而是他潜意识的一部分。 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中,每个男性都有一个无意识的女性一面,称为阿尼玛(Anima)。阿尼玛可以基于男人与女人相处的经历——比如母亲、姐妹、恋人,并可以不展现出特别明确的形象,比如抽象的感觉或情绪。在傀影的案例中,Miss Christine可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出现,而类似的,我也在慕斯和艾雅法拉身上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宠物”突然冒出来,似乎是为了扮演她们的某种角色而出现(慕斯需要朋友,而艾雅法拉需要获得安全感和温暖感)。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 Miss Christine和傀影的脖子上都有源石结晶。至于她的尾巴,可能是傀影分裂的自我的表现。傀影还接受了“魔鬼”的辅导,学习歌唱。在这方面,他的情况与歌剧魅影中的克里斯汀·达埃相似,埃里克担任了她导师,她称埃里克为音乐的“天使”(尽管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埃里克一直被其他人称为魔鬼)。 Miss Christine: 阴影中的产物? 当然,联系远不止于此。正如我前文所写的,傀影的部分设定可能参考了爱伦坡,而爱伦坡写了一篇有关黑猫的短篇文章。在《本能与理性——一只黑猫》一文中,爱伦坡描写了关于动物本能和人类理性之间的模糊界限,而《黑猫》则是一个短篇故事,讲述了一个男人从一个爱宠物的深情男人慢慢变成一个喜欢虐待宠物的人,最终残忍杀死了他的妻子和宠物黑猫。这篇小说可以被解读为关于自我欺骗、压抑和拒绝阿尼玛的研究(以这篇小说为例,主人公正是慢慢地与他意识里温情的一面分道扬镳)。 回到爱伦坡身上,他还写了另一篇关于分身的故事——《威廉·威尔逊》讲述了一个道德败坏的人被另一个自我所困扰,而那个分身一直尝试着阻止他继续行恶。直到有一天,他再也无法忍受他的分身,于是决定杀了他。在刺死了自己的分身后,他才意识到,杀死分身,就等同于自杀。 在读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不禁想到,傀影的故事会是怎样一个结局?本能与理性、自我与本我、梦想与现实、理智与疯狂……所有这些特质都存在于傀影的身体里,他是否会意识到,自己长久以来寻求的,是与自身的和解?抑或是继续寻找自由的所在?无论结局如何,我都希望博士和罗德岛,永远和他站在一起(或者,博士,去成为克里斯汀的那位拉乌尔吧*)。*译者注:此处指《歌剧魅影》中的克里斯汀和拉乌尔。分裂的自我,与双面行者
Mesdames et messieurs (女士们先生们),帷幕已经落下。感谢大家的阅读,祝大家有一个美好的夜晚……
很棒的考据!感谢烤肉!
这篇考据真的好棒
好物
这种设定好带感啊,狂暴脑补十万字刘备组长
我认为最合实际的还是倒吊之人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