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我是咸鱼广英......
因为一些私事,我沉寂了一段时间。自今日开始,我会逐渐开始工作的恢复,并与12/12完全进入状态(笑)
本帖是我个人对于“浅雪轻吟”活动参赛文章的小小阅读笔记——本次比赛共有五位评委,因此我在这里的感受只能算是一家之言。当然各位还请放心,除我以外其余四位皆为很有文学素养的雅士。本次打分保证客观公正,绝无黑幕。
贴中文章顺序和排名无关,只是按照稿件收到顺序评价。特备需要说明的是,统一笔者的多篇文章,即使都得到高分,也只能得到一个奖项。
如果您不确定您的文章投稿是否已被我们看到,可以看看这个帖子:“浅雪轻吟”活动文区参赛作品目录(更新至39th)-泰拉通讯枢纽 (drblack-system.com)
链接:【浅雪轻吟】最后一案-泰拉通讯枢纽 (drblack-system.com)
U佬相当擅长利用华丽而连贯的文笔贯穿全文。她笔下(的梅侦探的笔下),其华丽文笔的包裹之下,隐藏了一起社会性死亡。梅小姐是一位不太成熟的侦探,文中的她便游溺于如梦间的幻想——俗称上课走神。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心不在焉的学生,满怀抱负的侦探。
对于本文的类型,我也许会归为类意识流。我热衷于看到脑海中,华生们包围了福尔摩斯,阿加莎被困在自己的笔下的列车。无论是仿写化用故事名篇中的段落,还是意识跳转带来场景节拍的思绪变化,U佬都运用臻致。类意识流是非常吃语言基础和文笔的——如果笔者不能够利用自己的文笔构造出一个云端般的文章环境,就不能够带领读者在主人公的脑海思绪间畅游。U佬在这里做的非常好,长句断句一气呵成。
我曾经和导师聊天的时候提出过一个观点:汉语言写作的文法语言是相当奇妙的东西。如果将我们的日常用语比作离散的气体,那么文学家们一直追求的是如何让文章文法语句变成固体和液体——或是像莎士比亚文学那样语感绵延流长,或是如同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那样大巧不工。然而在我读来,U佬的这篇文章更像是一种胶体,有了固体的实感,却又富有弹性,无时无刻不再提醒着读者所处在的是一位侦探的思想云雾的末梢。然而事实上胶体文字是很难驾驭的,其背后又是梅小姐的固有“正义”的个人品格。
无法出声、无法言语、无法动弹,谋杀似乎也在坠落,坠落,坠落向一个不被理解的侦探心中沉积的孤独。U佬本文一方面反反复复的切实人物的状态,另一方面,不少地方使用严肃的话语说出生草的文本,令人忍俊不禁。当然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部分长句和语病可能会略微影响阅读——但并无大碍。
对于意识流故事和类意识流的文章,很多文法评价都不能对标。抛去学术的评价,我切实看到了一个诱因,一段思绪,一个结果,一个侦探的最后一案,令我心满意足。
链接:
泰讯:《在艺术节也忙碌的陈》-泰拉通讯枢纽 (drblack-system.com)
MEW:Tn酱在 Mew 上的想法 - Mew
风导最初提出征文的时候,她其实是想让大家把卷子打出来写应试作文的。后来在大伙的劝说下退而求其次,写点校园生活吧——然后再退再退,变成了如今的“只要和冬季,学校相关”便皆可了......我不知道看到校园生活的文,风导的想法怎么样,反正我是非常感动的(各种意义)。
这是一篇镜头伴随主人公的叙事文,讲述了陈纪律委员在冬季艺术节的忙碌一日。我一开始其实犹豫了一下,这篇文章是该分归为叙事散文还是叙事主人公体呢?最终决定还是用叙事文一笔带过了(笑)。
这篇文章的主基调和内核非常符合我的胃口:“希望大家能多换位思考、互相理解吧!”陈同学衷心这么期盼,我也是。节日的美好总是离不开互相理解和包容,每一个环境,社区也是这样的。作为社会性动物,任何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群体,于是相互理解和尊重便变得尤其重要了(笑)
文章采用时间线贯穿,没有乱序,用了非常标准的“开头起因,经过事件,结局收尾”的文法顺序。人物没有出现ooc,行事符合逻辑。2000字的文章,主题侧重主人公的同时也描绘了众生群像;适当的融梗和生活气息非常轻松惬意。文章不是一味追求文学晦涩的,有时候普通但温暖的生活就足以打动读者。当然我个人觉得,文章断句和分段,以及一些语法有些松散,平淡,也许稍加改进更好?当然这只是我个人一个拙劣的建议。
题外话。文中的陈小姐让我想到了曾经我初中的纪律委员。可惜那时候的我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烂仔,将不知耻当做个性,总是在冒犯着她。时过境迁,如今的我永远失去了为她献上蛋糕与茶的机会......
链接:【浅雪轻吟】斯卡蒂的虚度日常-泰拉通讯枢纽 (drblack-system.com)
如果没有矿石病和“这片大地”,她们是不是就能像这样活着?
斯卡蒂不再紧锁心扉,将所有人疏离在外。
鲨鲨没有患病,不是在病床上,而是在弟弟身旁,度过最美好的岁月。
二队长也能时不时露出笑容。
本篇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写成的,所以很平淡。
情节很平淡,心事很平淡,结尾也很平淡。
然而我相信平淡的故事也应当有它存在的意义,就如同地球OL这款垃圾游戏中我们一天天一年年虚度的日常。
就是这样。
谢谢。
(真实情况是,我想刻画三个人,但是活动要求只有两千字,所以失败了。脑内情节没写完,写完的部分很糟糕,糟糕到我得特意氵个评论去圆(悲从中来)
以上是原作者盐酸的原话。
平淡是什么呢?我不觉得平淡的是差的,人生总是需要轰轰烈烈之类的云云。我也不相信这些话真的纯属借口——因为作者也相信平淡的意义。
话回原题:本文是一篇分节分段的日常文。对于敢写日常的文章,我总是抱有莫大的敬意的——这其实是一个很难写的题材,更何苦作者还加了“虚度”的难度tag。“虚度”加“日常”得到了平淡,然而将平淡写的引人入胜却是需要笔法技巧的。
在大局上,我们发现,笔者的“日常”是女子高中生生活的日常。这样的日常是青春的,阳光的,带着高中生特有的多愁善感的。对于活在现实中的各位读者来说,这份青春的阳光的深海组情谊正是被现实毒打的我们所乐于看到,乐于品味的。当然,对于深海厨来说,喜欢这篇文章就更不需要什么理由了——什么平不平淡啊,我命令你们速速给我贴贴!(bushi
在细节层面,笔者的用语活泼轻快,比如我很喜欢的这里:
“你今天怎么这么早?”她揉着眼睛打哈欠。
而再十分钟后,她已经穿着厚实的校服外套,披围巾,带着毛茸茸的帽子,皮肤白皙,面容精致。
魔法。
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见了,我仍然难以想象比这更为贴切的形容。
什么叫无敌的女子高中生啊!(笑)这种风格的变化就像是十三机兵防卫圈里故事基调和冬坂五百里的女子日常,令我忍俊不禁。我想每一个在学生时代走过神的,思绪飘摇过的,为同学关系烦恼过的朋友,都能从这篇文章里找到一丝共鸣吧?
当然,让我有略微有些不太适应的分段式文章带来的一种小小的离散感——其实Tn酱那篇也给我这种离散感觉,且这种感觉来自于那种一句一段落的分行方式。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拙感,还请见谅。
我也想回到曾经的学生时代啊......(望天)
链接:
泰讯:【浅雪轻吟】《一步》-泰拉通讯枢纽 (drblack-system.com)
MEW:DrM1887 在 Mew 上的想法 - Mew
这篇文章就是一舞纸上探戈。
探戈是一种起源于美洲中西部的双人舞蹈,据说是情人间的秘密舞蹈。其节奏韵律感强烈,要求两位舞者舞步姿势相辅相成。在我看来,对于这篇文章来说,两位舞者在人物层面是薇薇安娜和玛嘉烈两位女士,在文法层面是小提琴和律师从业两种技巧,在思想层面是“追求跨出一步”和“追求寻迹正义”。巧妙的是,薇薇安娜跨出“一步”之时位于文章末尾,却反向作用辐射了全文——舞蹈正是从舞者跨出的第一步开始的。
对于一篇采用句段分段的文章来说,《一步》居然出乎意料的没有产生离散之感,反而相当的紧凑阖实。文章其实一只围绕着年轻人的迷茫和追求——追求者成为光辉指引了迷茫者,迷茫者继承了光辉成为了新的追求者,引导这其他“想要成为她”的人。
笔者最初想要写的故事是“一步之遥”,却伴随着对人物的理解和思索故事的交融而变成了“一步”。作者后记所说:“我感觉这就是写文最大的乐趣,不管最开始的想法是什么样,在尝试过去理解人物后,人物会凑到作者耳边告诉作者她会怎么做,作者就像个转述者一样把她说的话记下来,最后写出来一个和刚开始的预想差了十万八千里的故事,这真的是一件非常有趣也非常开心的事情。”的这种动笔状态是我所羡慕的。流文于水起文于念想,观文以自然。一个自己动笔写下去的故事往往浑然天成。“正义就是能救一个是一个。”正是这样的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辉却又付诸行动的临光才能够照亮薇薇安娜的前路吧。(笑)
从文章角度,本文采用时间线贯穿,辅助以少量插叙和思绪。作者很贴心的把几处插叙和思绪交流单独分段,这也是让文章紧实的原因。在选角上,烛骑士和耀骑士相当合适——若是她们成了女子高中生,自然也会是这样吧?最重要的是,也是我最喜欢的是,这篇文章将两位的文章指代要素分离成为了探戈的两位舞者。相辅相成,翩翩起舞。薇薇安娜为我们解释玛嘉烈的正义的时候,其实自己也在思考追求路途的本质。一步能跨多远呢?当她不再在意这步的距离的时候,薇薇安娜便举起了自己的烛火,就像是耀骑士一样照耀了他人。
若是没有最后那个“探戈”的介入,恐怕一步的意象还只是生硬附于文表。但当最后那份两人探戈的邀请发出之时,文中一切便都连上了。意象,思考,人物,故事,相辅相成。而且,我总是对年轻人成长的文章没有抵抗力的(笑)
老师辛苦啦
链接:
泰讯:【浅雪轻吟】罗德岛中学学生叶莲娜写给父亲的信-泰拉通讯枢纽 (drblack-system.com)
MEW:海猫络合物 在 Mew 上的想法 - Mew
是一篇展信体文章,只看信件部分的时候,我想的是“哦,原来是这样,这篇文章是这样一个构造,我已经完全了解了。”但是当我看到其后烧信的时候,一种心酸莫名爬上心头。
曾经我去支教过,见过留守儿童和老人。我印象很深的是新疆塔城附近有一处砂石山,绕山的公路边住着一个老人。他的孙辈去了沿海边读书,于是他就每天坐在屋子门口晒着太阳,一言不发。司机大哥那时候经常去塔城买哈密瓜,于是我便总是在车上和那位孤单的老人眼神交汇。后来老人寿终正寝了,再后我便不由知晓。当我看这篇文章的时候,那位老人的眼神时隔多年突然在心底注视着我。
当我看文中叶莲娜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我的爱人,从孤儿院中走出来的女孩。她们都有对希望的向往,愿意学习和奋斗,相信美好的未来。
正因为游戏没有给出明确的现实对应,所以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设想角色的现实形象。这样的设想,我想是悲伤却又情理之中的。
在文章层面,出乎意料的,这是一篇信展体。抛去了文法贯穿和旁支环境,采用单一信件塑造人设和讲述故事。当脱离信件的时候,已经是故事末尾了。我看了,翻来覆去的想,最后脑海中的文字只有三个字:现实感。当从一篇文章中能够看到沉重现实的时候,往往我就没有从文法上提出建议的资格了。
本来写了很多,却又感觉不合适,对这篇文章不够尊重。为了表达敬意,我还是停了笔。
愿叶莲娜好好学习,改变命运。